我在北京市郊找到了
静止13年的煤矿废墟
这里东临永定河,西依九龙山。宽敞的柏油马路延矿而过。一座年入洗能力30万吨的洗煤厂楼,耸立井田之南,洗煤厂内的运作业线似一条龙,曾经昼夜不息地吞吐着煤炭。
泛黄的报纸是时间的年轮,它停转于此。
工人宿舍的墙上贴着2001年的《北京青年报》《京华时报》《北京晚报》:
中国散打正大斗泰拳;
FLASH火爆,冷了王菲;
李开复还是微软副总裁,打算告诉你“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好人才”;
宁静很瘦,拿着一款按键手机,宣布“国产手机争入CDMA战局”……
一个戴着红领结的小姑娘,抱着白色键盘,正热情洋溢地给你推荐一款叫“超级学习机”的东西,宣传语是“学外语,练打字,电脑入门3合1”。
从北京市区驱车50公里,你来到这个在“北京废墟界”小有名气的王平镇煤矿。
这里的时间凝固在2005年,官方消息早已消失殆尽,在1992年3月刊的《煤矿开采》杂志里,你可以看到一篇资料记载《王平村煤矿在前进》:
……这里东临永定河,西依九龙山。宽敞的柏油马路延矿而过。一座年入洗能力30万吨的洗煤厂楼耸立井田之南,洗煤厂内的运作业线似一条龙,昼夜不息地吞吐着煤炭。
除了随行的伙伴,你们身边再无旁人,像进入一个凝固住的巨型果冻,四周泛空安静。你一脚下去,吱呀作响,在这里显得尤为刺耳,是踩了碎石头。
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炮响和狗叫,是世界还在正常运转的信号。你想,城里人不年不节的日子,在某个乡村的角落,依然有值得庆祝的好事情发生。
你们小心地躲开漆着粉色的传达室。这里窗户玻璃健全,安起了防盗网,反而与厂区的破败格格不入,你不知道里面是不是还有人看守。
听说停产之后,总有附近的村民来偷运煤渣,唯一还启用的就是这间传达室。
很多厂房已经门窗全无,为了把其中的大型设备移出楼,都要把墙凿开大洞才行。为了爬上这座土堆,你费了不少力气。站在上面俯瞰大地,碎裂的砖瓦宣告着矿场的死亡,工业文明覆盖着黝黑的泥土,新生的绿植不管不顾,从夹缝中破壳而出。
关于王平镇煤矿的停产说法不一。
有人说,是上世纪60-80年代因煤矿开采导致地表塌陷,大批村民撤离,留下这座空城。
也有人说,是煤矿产业不景气,加上王平镇的煤质量不够好,1994年开始煤厂减产,并开始遣散安置相关职工。
你顺路前行,工人们遗留的痕迹逐渐明显。几间平房里散落着被遗弃的胶鞋、安全帽、锅炉残片和领料单。
地上的“领料单”记录于1979年——
那一年,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,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;
那一年,国防部发表声明停止炮击金门;
那一年,北京电视台成立;
那一年,一名叫隗有平的工人从矿上领了10份材料给战后连。
经过不完全焚烧,边缘碳化,其中的文字需要仔细辨认,还是用繁体字写的。
另一份领料单记录于1994年,字迹清晰了很多,繁体字早已改换了简体字,至今已经跨越了二十多年。
遵守废墟探险的原则,不拿走任何废墟里的东西,不改变废墟的样子,不留下任何不可降解的垃圾。也是出于卫生安全的考虑,你没去翻动它们。
……这些新型工业建筑物和拔地而起的职工宿舍楼群竞相争艳,使一个井田面积14平方公里、职工5000余人的矿井焕发着现代化的神采。
还是在仅存的那篇《王平村煤矿在前进》中,描述着曾经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。
回忆和现实隔空交错,擦出的火花是想象的灵光,瞬间消失,捕捉不定,树影交错,极尽神秘。
你必须想象——
想象络绎不绝的男人们,在工作了8小时,甚至更多时间之后,从他们的黑白世界,返回这个阳光明媚的世界。
他们可能拖着疲惫的身体,一言不发;也可能在为今天的成绩感到高兴,正兴致勃勃地聊着今晚去谁的宿舍打牌。他们走进浴室,洗澡免费,从头到脚,冲掉煤灰。
这时,你才能见到每个人的本来面貌。
矿山有一个规矩:女人不能下井。
她们的岗位是电话班和矿灯房。电话班主要任务是接线,把井下的电话接到地面各个科室。
你在一篇报道里看到,一个女孩告诉来访者,她们经常接到井下工人的骚扰电话。问:“你要接哪里?”对方油里油气地回答:“不接哪里,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。”
在地上,你发现跟火柴盒放在一起的“龙虎人丹”,批文是1981年的。
它一小包里有60粒,有特异的香气,能开窍醒神。工人们把它用于治疗高强度工作带来的中暑头晕,恶心呕吐。
你走进这栋楼,“以煤为怀”四个字题于庚午年,1990年,楼上是工人宿舍。
废墟里的所有元素,你唯独最迷恋文字。
在煤厂的宿舍楼里,你遇到了散在地上的关系证明、日记、卡片、登记表、书、墙上的贴纸和挂历,它们藏着人气,长眠于此,你能看到所有人的所有面孔。
也许与小时候的成长、记忆有关。
你记得妈妈曾骑着自行车,把你放在后座,一路十几公里,从家到钢厂上班,屁股硌得酸疼。
如果下雨,雾气笼罩着森严的管道,你会被蒙在黄色的雨衣里,隐隐有点喘不过气。
那会儿你还小,可以被妈妈带进浴室,不用分性别,也不用缴费,蜂花洗发水和清凉油就是你童年的味道。
最香的是食堂的炒米饭,每当你在院子里摆弄玩具,闻到炒米饭的味道,总会跑回妈妈的办公室,拿着铝饭盒和饭票,第一个跑去食堂门口排队。
……
这一些,让你对工业文明的热爱从没消失。
余秋雨先生说,“时间的力量,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。”
你相信这些“理应的事”,愿意记录这些痕迹。
2010年11月,《北京日报》曾发布一条新闻:
门头沟区将投资200亿元,建设一个以休闲养老为主导产业的“健康城”。2005年底,王平镇全镇采矿企业全部关闭,开始生态修复。“健康城”位于王平镇,将聘请瑞士专家规划设计,计划2011年上半年启动拆迁,3至5年内建成运营……
迄今未果。